▲政府打房管住不管商,大型指標建商近年已紛紛調整策略,並將經營重心轉向商用不動產市場。
2024/11/28
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「打住不打商」,住宅市場受壓抑,商用不動產則成了建商競逐的新藍海。房市專家觀察,為應對政策壓力並順應需求,多家指標大型建商正積極調整推案策略,包括興富發、華固、遠雄建、長虹、亞昕等,近年都已紛紛投入微型商辦與智慧廠辦市場布局,成為2025年房市的撐盤要角。
專家指出,2024年住宅市場開高走低,由多翻空的關鍵就在於央行繼7月先以減降令緊縮房貸資金後,9月再祭出第七波信用管制,使得住宅買氣自第3季起開始趨緩、第4季顯著降溫,成屋與即將交屋的預售市場首當其衝,房市也從上半年的價量齊揚走勢,下半年起轉為量縮價震盪的盤整格局。
反觀商用不動產市場因受惠於高科技大廠的擴廠需求,加上受到的政策衝擊有限,成交量能持續放大,除了以自用為主的商、廠辦,土地交易也相當熱絡。根據統計,截至今年第3季為止,商、廠辦與土地市場的累計成交金額分別達1531億元與1695億元,兩者均已超越去年全年的交易規模。
商仲業者分析,今年第3季大宗商用不動產交易,主因皆與半導體及AI產業鏈擴廠有關,並以科技業與壽險業為兩大主力買家。包括台積電買下群創廠房、台灣美光購入友達廠等4大案,合計成交金額就超過400億元,台灣人壽則以137.5億元取得桃園航空城產專區土地,顯示自用與置產需求相當旺盛。
值得關注的是,有鑑於住宅市場過熱引來政府出手調控,商用不動產不僅不受政策影響,買氣仍在持續攀升,加上受到台商回台「5年內不得投入不動產」限令的首批資金已在8月解禁,預期每年可替市場注入數百億元的資金活水,不少建商因而加重商用市場的推案與佈局,並視為未來的發展重點。
例如在商用市場布局許久的興富發即對外宣稱,2024年是集團的「微型商辦元年」,並陸續在台中、台北推出多個商用辦公大樓案。展望2025年,興富發光是在台中,規劃中的惠國段商辦案就有高達500億元案量,台北也有超過百億元案量的商辦案將推出,布局涵蓋台北多個核心區域。
除此之外,包括華固、遠雄、長虹與亞昕等上市櫃建商,近年也紛紛將推案重心轉向商辦市場。其中,華固建設2025年預計有大直「華固時代置地」與南港「華固中央置地」2大商辦案陸續完工,合計案量超過200億元,長虹則是將住宅與商辦的推案比重拉高至1:1,積極往商用市場靠攏。
不僅中北部地區,不少建商也看好半導體相關產業重心南移,將帶替南部帶進大量就業機會與居住人口,陸續購入台南、高雄的土地。觀察土地市場交易即可發現,建商為持續補充土地庫存積極出手,成為今年前3季土地市場的主要買方,且除了住宅用地,南二都的大型商用素地交易量也有顯著成長。
專家分析,受到住宅市場緊縮影響,不動產投資資金正快速流向商用不動產,特別是科學園區及核心商業地段。對於建商而言,住宅市場受到政策打壓,交易量大幅萎縮,未來再創價的可能性也不高,商用不動產因固定收益穩定,且具有更大市場成長潛力,成了規避政策風險與市場波動的最佳選項。
事實上,隨著市場需求擴大,商用不動產供不應求的情況已在部分區域加劇,尤其是ESG成為企業永續經營的準則,產業對於企業總部設施需求提升,傳統商用不動產卻難以符合標準,正持續催生出大量舊換新的需求,也讓擁有智慧配備的高端企業總部,成為近2年市場關注與建商推案的新焦點。
隨著台積電進駐與中科園區的發展,帶動了周邊住房需求,再加上台中捷運藍線正式動工,讓台中購屋腳步沿著捷運向海線區域移動。看好海線地區的發展,國雄集團於沙鹿推出的台中最大造鎮計劃「北歐莊園」也順勢啟動,針對自住剛性需求的完整規劃,備受購屋族青睞。
新的一年,新的開始,商務旅客的旅程也需要更高效、更順暢的體驗。約 70% 的旅客希望行李具備外部筆電隔層,方便快速取用筆電,減少翻找主隔層的麻煩。MON CARBONE 推出的 JustLock 磁吸商務包 結合 BLACKDIAMOND 碳纖維行李箱。
近期位於小巨蛋商圈的豪宅「華固敦品」傳出兩筆無貸款現金交易,引起房地產市場關注。其中一位買方以2.28億元購得約百坪的豪宅,該買方戶籍登記在「長庚醫護新村」,該區主要提供住宅給長庚醫院的醫護人員及其家屬。
隨著政府持續打炒房政策的推動,資金逐漸轉向商辦市場,台中市的商辦產品也迎來了重大變化。根據實登數據顯示,允將「TST台灣之鑽」的預售商辦將出現歷史最高總價2.3億元的交易,這一交易拆算出每坪單價高達107萬元,亦成為台中首個突破百萬元單價的商辦產品。
根據聯徵中心的數據顯示,近五年內,國內六都及新竹縣市的公寓市場在平均鑑價估值上表現突出,尤其公寓房價的漲幅超過了傳統的電梯大樓。數據指出,新竹縣公寓的平均總價在五年間飆升至1.2倍,成為全國之最。 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的分析指出,公寓因其相對較低的總價及實際使用坪數較高等優勢而備受青睞,特別是對於首購及小資族群。在新竹,由於高科技產業的促進,吸引了大量人力進駐,且隨著開發逐漸飽和,導致需求強勁,民眾轉向購買公寓及電梯大樓的情況愈加明顯。 聯徵中心的調查報告顯示,去年的第三季,國內公寓的平均鑑價已經突破千萬元,達到1,056.5萬元,與五年前相比漲幅高達26.5%。其中,新竹縣的公寓物件平均鑑價估值為912.4萬元,與2020年相比,五年內增長高達124%,位居都會區之冠。其次為台南市的757.8萬元,漲幅為88.2%;新竹市則以870.3萬元居第三,漲幅達80.1%。 在電梯大樓的市場中,去年的平均鑑價為1,488萬元,五年漲幅則為21.2%。新竹市的電梯大樓平均鑑價1,781.4萬元,漲幅達79%;新竹縣的購屋總價為1,917萬元,漲幅71.4%,而台南市的918.4萬元則漲幅為38.7%。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表示,儘管高屋齡且無電梯的公寓市場仍維持上升趨勢,但主要原因在於其使用面積大而不需承擔相對較高的管理費用;同時,公寓的總價和單價都較為親民,吸引預算有限的民眾卻也面臨裝修成本高的挑戰。 徐佳馨建議,如果考慮購買中古公寓,消費者需多方面評估,包括裝修成本及物業維護等,以免後期經濟負擔超出預期。整體而言,公寓的市場份額持續提升,尤其在價格壓力下,其優勢日益明顯,使其成為當代年輕族群的置業首選。